top of page

「森林療癒」專欄

文/王欣慈、盧繹安、王鉫茜 圖/王鉫茜

「森林療癒」一詞最早起源於日本林野廳長秋山智先生,於1982年將在森林中散步憩息,享受森林植群所散發出來之香氣,以強健身心與增強活力之活動命名為「森林浴」。所以,森林療癒是指經由人在親近或觀賞森林時,增進個人身體、心理及靈性健康並促進社區文化和環境生態發展的歷程。 ”[1]

隨著森林療癒在擁有豐富林源的臺灣逐日發展起色,我們邀請了國内推動森林療癒的一大將領,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的袁孝維教授,進行以下訪談,以瞭解森林療癒在國内的前綫狀況。

[1] 余家斌,臺灣山林悠游網第71期電子報,《森林療愈特輯》

森林療癒是什麽?

袁教授:森林療癒是一個現在還滿熱門,也新興,世界各國都在推動的事項。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也知道2050年以後,預期70%的人會搬到都市裡面,我們現在已經看到很多在一些科學園區的人,一些宅男宅女,在一些密閉的空間裡面,常常覺得有大的壓力。在這種大的壓力的狀態之下,居住在城市裡面,我們會需要有一些能夠親近自然的機會,能夠讓我們自己覺得比較健康。所以現在開始,美國推動很多森林療愈相關的一些活動,日本也已經推動得非常多,而且已經把它變成一些活動的收費課程,韓國也有森林療癒的課程以及所謂的療養村,就是long stay的概念。我最近也才從德國回來,德國是在大概一百多年前就有一個柯奈普神父,這個神父當時是因為他自己得了肺結核,就用水療加按摩的方式讓自己能夠痊癒,所以他就把這樣子的一個概念推廣。在德國是從水療先開始,但也將到所謂的地景療癒,就是散步,在林間,森林裡面散步,有規劃好的一些步道,譬如說腳底按摩一樣的,就是腳下面的石頭有粗細不一樣,你在上面走動。按照它既定的一些行程,在一些開闊地或是一些療癒花園,或是到一些森林地裡面走動。那也是在柯奈普裡面所講到的:散步療癒、地景療癒,加上還有他提到的食物,要健康的食物,比較沒有經過很多加工的食物、還有一些藥草。這些藥草可以作為一些養生的茶,或者是乳液。用這些藥草,有點像中藥材的概念。他最後提到的很重要的是一個生活的哲學,就是你的生活是一整體的、是身心靈,因為你的身體會影響到生理,你的生理跟心理都健康的話,實際上你的靈性就會比較好,你會有比較正向的想法,整個人會比較有精神。所以德國就是從柯奈普那樣子的方式:從水療,慢慢延伸這種生活的態度,中間很重要的是在森林裡面要走動,可以有療癒的功效。其實在德國、日本、韓國有,中國大陸也在十九大之後,這個變成他們國家重要的一個政策,在四川、香格里拉,像這些空氣汙染比較少的地方,叫做療養基地,他們叫康養。中國大陸叫康養,在芬蘭、北歐,也有一些跟森林裡面散步運動有關的這些療癒,也就是說其實森林療癒是全世界過去就已經開始發展,也許不見得叫這個名字,但是在今天我們看到其實它是非常蓬勃的在進行的一件事情,台灣也當然是百分之六十的土地是覆蓋在森林,很多的森林裡面90%又是國有林,所以林務局現在也在積極地推動,就是找我們的團隊,我跟林增毅老師、馬偕大學的老師,還有我們森林系的余家彬老師,我們就有接林務局的計畫,幫台灣規劃如果要執行森林療癒,有些什麼樣的步驟。譬如說療癒基地要有什麼樣子的選擇,有一些什麼樣重要的面向。譬如說自然景觀要好,交通的可及性,還有環境裡面的物理跟化學,是不是有一些汙染物,周邊是不是有一些社區的部落——社區的居民可以來做一些支撐,增加森林療癒的多元性。以及在森林遊樂區裡面它自己的軟硬體——步道的設計、軟硬體的設施、解說牌,有否一些已經訓練的陪伴員,這個陪伴員可以是志工,我們幫他加一些訓練,然後能夠來帶這些森林療癒的活動。現在在台灣的話就是有林務局在開始做規劃,所以森林療癒其實是一個世界的趨勢,它是一個健康的產業。那其實你可以看到森林療癒又叫做森林康養,也可以叫做森林保健,那也有人叫做輔助的療癒,也就是說所謂療跟癒,他們說不要跟……因為是醫生才能夠講治療跟治癒,所以我們在談到的森林療癒,它是一個光譜,就是說你如果自己可以到森林裡面去走,你覺得我享受裡面的芬多精、負離子,享受裡面多氧,我很開心,我自己可以去走,用即有的軟硬體設施。那個森林浴其實也是森林療癒的一種,像我們這些常常在森林裡面跑的,不用這些陪伴員,自己就可以享受森林。這是森林浴,也是森林療癒。那另外有一些是他可能是對森林不熟悉,他會覺得、希望,有機會能夠有人能夠帶著他,那帶著他的人是陪伴員,只是讓他經由這個陪伴員的導引,向大自然學習。是大自然給他療癒,而不是陪伴員給他療癒,但是陪伴員要經過一些訓練,所以可以設計一些課程,讓他在森林裡面可以從事,達到放鬆心情。我們說其實是一個促進健康跟預防疾病的功效,而其實很重要是要跨領域合作,因為不僅是森林人、心理的,還有一些醫療的,是對於一些慢性疾病、一些醫學相關的、公共衛生的,這些人其實都可以參與做為森林療癒的陪伴員。最後一端,就是假設真的有一些醫療的系統,願意用森林當作它的場域。譬如說復健,很多人復健,要在健身房裡面或是在醫院的復健室,那有沒有可能把這個復健帶到森林裡面來?在森林裡面復健,或者有躁鬱症、憂鬱症的一些人,這些人是不是有可能當心理諮商師跟他諮商的時候,可以把他的諮商室從辦公室裡的沙發移到森林裡面去,讓他在森林那樣子的環境中跟他做一些諮商?所以其實森林療癒是可以真的有醫療的功效,但是一定要專業的人進來,就是有醫師或是心理諮商師進來,然後達到所謂的森林療癒,有醫有療的那個端。

現今有否讓森林療癒更大衆化的方式?

袁教授:其實就像剛講的,森林療癒的整個光譜是很大的,其實你可以非常簡單、非常不花錢,直接到森林裡面走動,事實上就是森林浴,你就可以感受到無感。你看到滿眼銀綠;你可以抱大樹;你可以把鞋子脫下來,在地上走接地氣;你聞森林的味道;你品味當地的風味餐。只要你把你的耳朵、眼睛全部都打開來,事實上就有森林療癒的功效。森林療癒不見得是要那種高付費的方式,但是當然針對不同的族群、客群,是可以設計不一樣的方式。森林療癒事實上是可以變成一個產業,所以我也沒有反對立德、或者說一些公司行號,標榜一些比較高的價位。使用者付費嘛,只要這些人願意付費,也覺得他付的費用真的有很舒適、很療癒,那當然也達到目的。因為這個社會其實就應該促進一些這種健康產業,因為健康產業讓有一些年輕人學有專長的,森林的、心理的、公衛的、醫學的,跨領域的這些年輕人可以有機會來參與森林療癒這樣的健康產業,然後從中獲得他們該獲得的一些金錢上的報酬。我一點意見都沒有,我覺得非常好。那可能也有一些不同的客群,面對不同的客群,需要怎樣的人來設計一些不一樣的活動跟課程?譬如可以針對某個客群設計的活動,價位稍為低一點點,讓他們也有機會體驗到森林裡面的一些活動。公家機關其實通常都是不能夠圖利特定廠商,不能以營利為目的,所以老實講,在很多林務局所在推行的未來,現在還是未存在的,只是我們在逐漸幫他們發展。他們在推動的森林療癒會讓志工經過訓練之後來帶這些療癒,像那些的話就會比較普羅大眾,適合於一般人。因為公家機關的角色是要推廣森林療癒,但是如果有一些私人的企業,有些學生願意組成一個團隊,那不管是做非常非常高檔的,或是做中價位的,或者有一些是比較以低價但以量來增加收益的,我覺得都好,這就是未來可以放到市場機制上面去的。

目前台灣有在哪些地區推動森林療癒?

袁教授:現在實際比較有執行的,一個當然就是在溪頭。溪頭其實是台大森林系的實驗林,有在推動森林療癒。半天的,或者兩天一夜的,一些客製化的課程,已經在推動,成效也不錯。另外的話,就是像立O可能有自己的方式針對他們的客戶做一些課程。另外我們在鳳凰茶園也有試驗性質,因為我現在組成一個森林保健學會台灣森林保健學會,其實就是台灣森林療癒學會,只是因為當時我們用療癒的時候,內政部有一點點意見,他們覺得療癒是要跟「醫」有關,是要治

療、治癒,那我們想說 我們其實並沒有要touch醫療這塊,我們事實上要觸及的是促進健康跟預防疾病這一塊,所以我們就把名稱改為保健,森林保健協會大家就比較可以接受。森林保健學會在鳳凰茶園也有試著執行過兩次森林療癒的活動課程。我們覺得做一些修正之後,未來其實可以在鳳凰茶園來推動,因為鳳凰茶園比較有隱密性,溪頭的人太多,有的時候做療癒就是要安靜的環境,人多你反而沒有辦法達到安靜的功效。鳳凰茶園比較有隱密性、獨特性,在那邊辦一些活動我覺得挺好的。另外,中興大學的實驗林在惠蓀林場,他們不叫森林療癒,好像是叫一些食療、營養,他們好像會有一些中藥材、養生餐,讓大家在森林裡面走動,也有一些類似的活動。他們沒有特別標榜森林療癒,但內涵其實就是森林療癒。另外在福山,林試所有在蓮華池結合園藝,他們叫園林療癒或者叫林園療癒,就是說在這些場域裡面可以種花,做一些園藝上的操作。林試所也有在嘗試推動,其他的話我就比較不是這麼清楚,因為我們現在是在幫林務局做一個整體的計劃,我們幫它盤點了十八個森林遊樂區,中間又特別選出了八個我們覺得有潛力的。所謂有潛力就是指在時間上可以比較優先開始推動一些森林療癒,它們有些先天上的條件,也許是步道建置的比較完整,交通方便,空氣清新,然後當地有志工的一些支持。就像我剛剛講的有一些面向,我們現在選定了八個,那未來我們會分三年三個點,在第一年的時候我們幫它設計好完整的課程,訓練志工、陪伴員可以來開始操作。現在這八個地方我們就會以三個點、兩個點、三個點,分三年,希望能夠建置完成,而且可以開始運作。這八個點分別是太平山、八仙山、阿里山、雙流、知本、富源、東眼山、奧萬大。就是這八個地方,也剛好屬於不同八個林管處,林務局事實上是整個動起來,希望在他們已經營造一個很好的森林遊樂裡面,可以加這個元素在裡面。其實並不排除以前所做的任何事情,因為森林療癒老實講跟過去的活動其實並沒有太大的衝突性,只是加入的元素跟以前那些活動很不一樣,是它從自己出發。因為我們以前講的所謂生態旅遊或是環境教育比較從環境著眼,說你要怎樣旅遊的方式或是你怎麼樣來到森林裡面,對於這個環境,這個自然,是有幫助的,但是森林療癒比較是從自己開始,說我要怎麼樣來促進自己的健康、我怎麼樣在使用森林裡面的這些資源來促進我的健康,預防我的疾病。但是當我促進健康、預防疾病,我來接收到這些很多訊息的時候,我知道其實是要保護一個健康的森林,保護一個有生物多樣性的森林。它比較有林蔭覆蓋,不是揭伐不是濫砍這樣子的一個森林,讓它的水是乾淨的,空氣不要汙染,所以從你自身出發但是進而最終也是會有保護森林像的一些胸懷跟情懷,那你也從中間獲得環境教育上所會達到的一些目標。譬如讓你的認知,你的情意,由一些行動,來保護我們的環境。只是它的角度不同,它是從自己本身開始。另外森林療癒很不一樣的地方是它會跨領域,它是一個跨領域的科學,而且很重要的是要有醫學的人進來。我自己在評估,我們看到森林療癒很重要的面向,跟以前這種環境教育等等不一樣的是它跨領域,可能裡面會有三分之一還是會有森林的這些概念,森林的基因管理,然後有三分之一可能是要心理學的,心理諮商、心理學這方面的素養跟涵養,然後再來三分之一是要有醫學的,特別是一些慢性疾病的,像一些心臟血管疾病的,像這樣的一些的人要進來,才能夠規劃一個完整的森林療癒的課程。第三個很重要的就是森林療癒事實上要有科學證據的,他到底是我們講的芬多精、負離子等等,到底是不是真的能讓你的殺手細胞killer cell增加。所有的的活動,你所進行的課程,到底是怎麽樣編排,以及這個課程對你的身體哪一部分有幫助等,其實要有科學的證據。我們要實際上做實驗,前測、后測,要有醫學的人進來,用一些醫學的儀器,看你的身體的反應。所以很不一樣的是它從自己出發,也跨領域,還要有一些科學的證據來做支持,才能夠從事森林療癒的活動。當然,最終的目的也是對於環境保護有正面的影響,衹是出發點不一樣,而且是較從心開始,不是把很多的知識塞進來。有時候環境教育會把一些知識塞進來,但是它的方式是很輕鬆的,用心來感應大自然所給的功課。

目前是否有什麽研究證明可以證實森林療癒對人有無限的好處?

袁教授:現在的科學研究越來越多,最早開始其實是在荷蘭,北歐那邊,報導了芬多精怎麽樣對人體產生影響,或人到森林裏面有什麽情緒上的變化。用盤絲量表,看情緒上的改變和反應,有些是生理上的,看心跳、血壓、呼吸等等,都是比較早期的論文。後來在日本有個李卿教授,是名醫生,他安排了二、三十歲的人到森林裏面,以及在都市裏面,做對照組。因爲是名醫生,他可以做一些侵入式的研究,像是抽血,拿血液裏面的一些成分做化驗。特別看到的是natural killer cell,即是自然殺手細胞的質量變化。發現剛開始去森林的時候,原來的殺手細胞的質是低的,到了森林裏面開始增高,第二天增高,第三天在增高。之後回到都市裏面,就開始降低,大概可以維持一個月。之後要再到森林裏面去,像充電一樣,殺手細胞就可以增加。他也有在做其他的科學研究,測量不同的一些身體的狀況,比較城市裏面的和森林裏面的。假設同樣是散步,在城市裏面散步,真的會誘發你的副交感神經,比較活化,你就會有比較輕鬆的感覺。日本有些這樣子的研究。在臺灣的話,有蘇大成醫師跟林務處處長蔡明哲一起在溪頭做研究,因爲是醫生,所以他也可以做一些比較侵入式的研究,測量一些血液裏面的成分。他比較了在森林裏面從事一些活動,生理上一些質的改變,做出來的結果和李卿類似,即是自然殺手細胞在森林裏面會增加。另外,他也比較在都市裏面工作的人,跟在森林裏面工作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壓力值的指標。他做了很多測量,細節可能要看蘇大成醫師的論文,已經發表了,即是一個公開的資訊,的確顯現了在森林裏面工作的人,通常身體的狀況是比較好的,也比較有高能量,這的確是有科學根據來支持。另外,余家斌老師做了腦波上的測量,他讓同學在大安森林公園、烏來内洞,還有在都市裏面走三十分鐘,觀察同學的alpha波和beta波。alpha波如果多的話,表示你是在一個比較放鬆的狀態。在森林裏面走動,alpha波是比較多的,相對在都市裏面,其實是比較緊張,所以beta波比較强烈。余老師也用盤絲量表,從心理上測試學生在林場實習前在山下,以及林產實習時到山上之後,同學心理上的憂鬱感、成就感等,有八個面相的改變。余老師和他碩士班的學生林同學也發表了一篇論文,那篇論文是在研究在森林裏面及在都市裏面,生理上的一些質,受試者的腦波及唾液酶。唾液酶若質高,表示你是比較緊張的狀態,發現唾液酶在還沒有到森林裏面走的時候比較高,但是去享受了森林的整個環境之後,質就會降低,所以是有科學的證據在做這些支持。王教授則是到森林裏面去,看不同的林相,會有不同的芬多精,很多是松烯。松烯是會讓那個人比較放鬆的,像是日本柳杉林裏面,它會讓你放鬆。有些是會讓你精神比較集中的,像檜木的芬多精就會讓人比較集中。開車的時候,他們都説不要用日本柳杉的精油,會讓你覺得放鬆,開始想睡覺。當然要用到人上面,還有一段距離,因爲第一,森林裏面釋放的芬多精濃度不會這麽高,把它萃取出來后濃度變高,然後試驗的是小老鼠,看它走迷宮之類的。在野外濃度不是那麽高,再來用的是小鼠,所以真正要把野外的芬多精直接運用到人,來解釋人有什麽樣情緒上的改變,可能還有一段距離,因爲還要找出中間的機制,不過這些研究都有在進行。

目前各單位所開設的森林療癒的課程,價位都很高嗎?

袁教授:就像剛講的,價位可以不一樣,看市場的需求。其實在鳳凰茶園有試辦過了,當時價位稍微高一點。兩天一夜包含從高鐵站把你接到那邊,還有所有的吃住,所以說高其實也不是這麼的高,我們是收大概七千、八千這樣子的一個價位。溪頭實驗林的話,就是半天的活動,因為當時有一些補助,所以價位比較低一點。甚至有兩天一夜的,三千五百塊錢而已,那是因為有環保署的補助。我覺得這個價位其實都可以有不一樣的調配,如果是在台北,如果到陽明山這種一日行,其實收費可以再降低一點。或者有一些志工,經過一些訓練,他可以有免費的。我覺得其實森林療癒的範疇很廣,光譜很廣,像我自己可以一毛錢都不要花,就可以去森林療癒。在森林裡走就很高興,看鳥啊,看植物啊,看動物啊,對不對!我覺得同學訓練出一些能力的話,也許也不用參加這些森林療癒的一些課程,自己就可以導引自己在森林裡面享受。那有一些人,的確是比較缺乏這樣的知識,也沒有時間,但有金錢上的的優渥。沒有問題,那我們就創造一些健康的視野來賺這一些人的錢,我覺得也是非常好,主要是能夠創造一些就業市場,創造一些產業,那這個社會才會比較有正向的動能。

由於本專欄讀者多爲大學生,可想而知大學生學業忙碌,難有清閑多到山林進行森林浴,是否有可以讓大學生更多接觸森林療癒的方法?

袁教授:台北市的學生其實是非常得天獨厚的,特別是台大的同學,其實有很多的優勢。因為台北是個盆地,周邊有很多的郊山,陽明山國家公園四十分鐘就可以到了。周邊的話,台北市、新北市都有規劃很好的一些郊山步道、親山步道。我覺得其實可以多多利用在我們周邊的這些大自然,或者叫小自然好了。利用我們周邊的這些小自然,其實就可以得到剛剛講的芬多精、負離子,這種多氧,像這樣的一些好處。當然,如果更有心的話,想要到真正的森林、深山裏面去,是可以有機會自己安排一個旅程。因為其實森林療癒還有一個概念,就是要移開自己現在原來的生活圈子,到別的地方。其實真的我們一度假心情就會放輕鬆,所以那樣森林療癒會最有效果。但是事實上有另外一種想法。假設沒有辦法這麼奢侈地可以常常到森林裡面去,那就要用大家的森林,就是用郊山的系統規劃,自己有機會到處走一走、看一看,也是放鬆心情的一種方式。其實台灣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走動,也有規劃很好的一些森林遊樂區、實驗林場。在台北的話,更是非常的得天獨厚,因為我們周邊就有很多的郊山可以使用。再不濟,其實也有一些都市裏面的公園,像大安森林公園。其實說起來台大本身也算是城市裡面的綠寶石,也算是有一些林蔭覆蓋的地方。當然你要到植物園去走動,到河濱公園或是青年公園,像這些公園,也有它的療效。看個人的能力跟時間,重點是你一定要站起來,出去外面走動,去接近一些綠色的東西。我在多年以前有寫過一篇文章,說年輕人不要太生氣,要走到森林裡面去尋找正能量。這是完全正確的喔,因為森林裡面的確是像我剛剛講的這麼多的好處。我覺得到森林裡面去沒有什麼壞處,基本上就讓你自己站起來吧,走出去,這是最重要的。


ⓒ Copyright 2017 NTUGuangxi | All Rights Reserved | 國立臺灣大學廣西服務計畫

  • facebook
bottom of page